小初高语文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
初中记叙文阅读基本常识、题型及解答方法(附练习)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写作指导
初中新生如何写好作文开头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必背古诗
话题作文拟题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实用学习法:五要、五先、五会、五心、六到
语文六篇常考古文重点
中考古诗词赏析试题集锦
中考古诗文背诵50篇情景式默写整理
中考语文作文快速提分秘籍
中学生必背古诗词89首
中学生议论文好段作文素材积累
中学语文五大语法讲解
作文的构思法
作文开篇二十招
作文开头结尾
作文训练指导:精彩标题欣赏
初中1-6册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初中病句知识点:考点梳理
初中病句知识点:中学语文学习中常见的语病
初中名言名句知识点:初中语文必背名句汇总
初中生必背优秀诗文名句
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文体知识总结
完整版标点符号用法
本文档使用MrDoc发布
-
+
首页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二.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有关知识 1.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的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掌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文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了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追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追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就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阅读时注意第一人称中的“我”有些是作者本人,写的是真人真事,而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品中的人物。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有些文章人称转换较多,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使用三种人称,要仔细体会转换的技巧。 7. 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记叙的中心就是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景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中心的建立要有足够的材料作基础,材料要为中心服务,材料要典型,新颖,有代表性,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做到深入“三分析”:即分析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品质;分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人物性格;分析作品中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 (2)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也要做到“三分析”:即分析记叙要素;分析事件;分析事件中的人物。 8.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是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有不同的作用。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和议论中抒情。 9.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二)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1. 要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文章题目 (2)分析文章开头 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文章的开篇,对分析文章中心作用很大。 (3)分析文章结尾 有的文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注意分析收篇的语段,往往也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 (5)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2. 记叙文中心思想的表达方法,通常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概括文章内容,后一部分概括文章的思想意义,一般的表达法是: 本文记叙(描写、描述)了……,表现(反映、歌颂,赞扬)……的思想(精神、品质)……表达了(抒发)了…… 在写批判、揭露这一类时,格式往往是:通过……,揭露(批判、抨击、斥责)了…… 3.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 划分段落方法 (1)按时间和情节发展变化来分 (2)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分 (3)按照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分 划分层次方法 篇由段组成,段由句子组成,一个自然段可能包括几个层次,划分层次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看这个自然段内有几个句子,然后看哪几个句子是讲同一内容的,讲同一内容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并前后连贯的一个句子,跟前后各句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那么这个句子就可以自成一层次。 4. 怎样概括段意 要准确地概括段意,首先要抓住全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炼精彩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中心句多在段首和段尾,也有个别在段中,有些段没有中心句,需要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 (1)摘句法: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中心句。 (2)归纳概括法:一个段落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可把若干层次的意义结合起来得出段意。 5. 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是指在语境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理解关键词就要联系语境,也就是要紧密联系上下文。不能单独只看一句话,要对上下文进行综合了解才能准确理解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住文章中心思想来考虑如何解答。理解语句中带点词语是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要防止答题时不得要领或不着边际。 【模拟试题】 (一)忆父亲 ① 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② 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他可能还有任务。”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③ 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惟恐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④ 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歉。 ⑤ 记得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使我、妻、母亲面面相觑,全家怪纳闷怪伤感的。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了么?”父亲说:“不!我很高兴啊!”我说:“那你为什么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哩?”“嗐,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么?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么?……”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练台词。 ⑥ 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个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么?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儿?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么?” …… ⑦ 是啊,父亲所“演”的,不过就是些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就十几秒钟。然而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说起父亲来,都赞不绝口。 1. 从文中找出一个与“端端地坐”意思相近的成语: 。对父亲这种坐姿的强调和描述,表现出父亲当时 的神情。 2. 父亲提到导演时,总在前面加“我们”两字,这表达了他 的心情。 3. 第⑤、⑥两段画线的句子,反映了“我”对父亲 的思想感情。 4. 这篇短文写了父亲的两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 。 ② 。 5. 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对父亲赞不绝口的原因是 。 (二)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教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来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趁热打铁,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 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教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起来。我十分欣慰! b. 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6. 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 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 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7. 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 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8. 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 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9. 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我非常惊奇 ② 我完全陶醉了 ③ 我十分欣慰 ④ 我就感到有些蹊跷 ⑤ 我颇感意处 ⑥ 我一下子惊呆 ⑦ 我控制住了自己 A. ④⑥⑦②⑤①③ B. ④⑦⑥⑤②①③ C. ④①⑥②⑤⑦③ D. ④①⑥⑤②⑦③ 10. 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 教学特点: 。 性格特点: 。 (三)弹琴的姑娘 ⑴ 不论清晨,夜晚,我在这条长长的胡同里,有时往东,有时往西,走着,走着的时候,老是听到寓所斜对面高楼的窗口里,传出一阵阵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⑵ 那楼窗口挂着的榴红色的窗帘,不时地飘出窗口,仿佛是它把好听的琴声像恭送尊贵的客人似地送了出来。 ⑶ 春在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⑷ 我老在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⑸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摇曳着荷绿色窗帘的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⑹ 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着,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⑺ 秋天天高气爽。晴朗的夜里,月牙儿分外清明。它悄悄地挂在树梢头,静静地倾听了悠扬的琴声。顽皮的孩子们,一刻不停地眨着眼睛,逗着那个弹琴的人。可是像夜莺般的、流水般的琴声,却一直从荡动着菊黄色的窗帘的窗口里传出来——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⑻ 我赞美着这个弹琴的人,“锲而不舍”啊! ⑼ 冬天的寒夜,有时刮风,有时飘雪,我深夜回来,走进这条长长的胡同,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可是一阵熟悉的、使人感到安慰的琴声,却来迎接我这个风雪夜归人——丁冬!丁冬!丁丁冬冬!…… ⑽ 我感谢这个弹琴的人。 ⑾ 日子过得飞快,不是几天、几星期、几个月,而是整整一年了吧,这“丁冬!丁冬!丁丁冬冬!”的琴声,仿佛一直在耳朵边响着。它从来没有缺席过。 ⑿“谁在弹琴呢?弹琴的又是谁呢?”我非常非常地想知道他,并且想见一见他。 ⒀ 一天,音乐界的一位朋友,给我捎来了一张入场券。那晚上所有歌唱的、弹奏的都是好手,每一节目演完,鼓掌声都像春天的春雷,夏天的阵雨。到了最后一个节目了,那是第三次的钢琴独奏。一个年弛小小的、脖子上还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每支曲弹完,谢幕总是欲罢不能地一次又一次。 ⒁ 我疑疑惑惑,这琴声那样的优美、轻松、有味儿,却又是那样的亲切、熟悉,如逢故友,“难道弹琴的就是她?” ⒂ 事情真凑巧,隔不上半个月,有一个黄错,我刚从街东口进来,又听到了琴声,就踏着“丁冬!丁冬!丁丁冬冬”的拍子,走得真轻快。忽然琴声陡地停住了,我不知不觉地快走到自己家门口了,猛抬头一看,在那窗口挂着紫罗兰色窗帘的楼下,一个脸蛋儿俊秀的、似曾见过一面的、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她扶着一个头发已经全白、臂弯里挟着一叠钢琴谱的老教师,安步地走出来。 ⒃ 我愣住了,“原来就是她!” ⒄ 我才回到家里,刚在书桌旁坐下来,“丁冬!丁冬!丁丁冬冬!……”的琴声,又响了起来,传进我的耳朵里,灌注到我的心里。 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弹琴的好姑娘。 11.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 12. 划分段落恰当的一项是( ) A. ⑴|⑵~⒄|⒅ B. ⑴~⑿|⒀~⒃|⒄⒅ C. ⑴~⑿|⒀~⒄|⒅ D. ⑴⑵|⑶~⒄|⒅ 13. 从第⑴段到第⑿段是从哪个角度描写弹琴姑娘的?第⒀⒂两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 答: 14. 作者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和琴声,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 15.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试题答案】 一. 1. 正襟危坐;进入角色 2. 把自己当作“真”“演员”要把戏演好的心情 3. 关心 4. ① 端坐等待拍摄 ② 认真练习台词 5. 做事认真 二. 6. B 7. B 8. C 9. A 10. ① 教学水平较高,方法灵活 ② 真诚,机智 三. 11. 丁冬!丁冬!丁丁冬冬!……的琴声 12. B 13. ⑴至⑿节侧面描写; ⒀⒂节正面描写 14. 以四季景色烘托琴声的美妙,以四季不断的琴声烘托小姑娘勤奋苦练的优秀品质 15. 通过对所见所闻的记叙,赞美了弹琴姑娘勤学苦练的进取精神并对她表达了美好的祝福。
星火启智编程
March 15, 2021, 5:20 p.m.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微信
支付宝
QQ支付
PayPal
项目源码
下载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